歷史科


宗旨:

A. 初中:


  • 提高學生研習歷史之興趣;
  • 掌握研習歷史的基本概念和辭彙;
  • 向學生介紹歷史學家採用的獨特技巧,以訓練他們的思維;
  • 找出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演變及延續;

  • 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精神;
  • 提高學生的學習精神,訓練其獨立思考、自學及判斷能力,探索及尋求答案,學會「如何學習」, 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大膽嘗試,培養創意,展現多元智能及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

  • 透過專題研習 (如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文獻參考、訪問、資訊科技搜集及網上學習平台等) 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協作能力等, 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信心,進而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
    藉此提高學生的領導才能及決策能力,增強他們的主動性並且建立他們的人際溝通、技巧及團隊精神;
  • 透過人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擴闊思維及世界之發展,
  • 提供多元化學習經歷,認識各種學習技能,匯融已有知識,從
    實踐中吸取經驗,鞏固所學,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上

  • 加強學生對社區及香港之文化,以及對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認識、發展及關係;
  • 透過歷史之研習,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加強其公民意識,令學生建立起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其民族自尊、國民身份之認同。

  • B. 高中 (S.4-S.6):


  • 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宗教、藝術及風俗習慣等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世界各大文化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徵及發展;使俾能清楚了解今日世界現況;
  • 從所選年代/綱目的歷史資料、地圖、模型、圖形、圖表、圖畫、表格和漫畫的特徵及認識,提高學生對歷史概念,及發展趨勢作出了解、歸納和推論;
  • 訓練學生搜集及處理史料之能力﹕認識史事間之相互關係,依據所得史事作有條理之分析,及以懷疑精神與切身處地之態度研習歷史

  • 培養思辨、判斷及表達的能力
  • 提高學生的學習精神,訓練其獨立思考、自學及判斷能力,探索及尋求答案,學            會「如何學習」,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大膽嘗試,培養創意,        展現多元智能及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

  • 透過專題研習 (如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文獻參考、訪問、資訊科技搜集及網上             學習平台等) 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協作能力等,            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信心,進而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藉此提高學生的領導       才能及決策能力,增強他們的主動性並且建立他們的人際溝通、技巧及團隊精神

  • 加強學生對社區及香港之文化,以及對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認識、發展及關係
  • 為學生應付公開試、應試技巧提供訓練及準備;
  • 為將來學制如綜合人文學科或通識科提供學習經驗及準備;
  • 透過歷史之研習,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加強其公民意識,令學生建立起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其民族自尊、國民身份之認同。

  • II.目標


  • 檢討歷史科計劃書,以作改善,增添補益,切實執行有關計劃。
  • 在科務工作方面,完成各級教學進度表,並將資料電腦化。
  • 對於出版商提供之硬件善加利用,推動老師將資訊科技在歷史教學上應用,鼓勵採用互動教學模式。
  • 豐富現有教學資源,使教材多元化,盡量使教學內容及課堂活動配合。
  • 延續跨學科專題報告,讓學生走出課堂,創造學生自學歷史之機會,活學歷史。
  • 透過多類型的教學、課外活動及比賽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效能。
  • 訓練學生掌握若干研習歷史之技巧及掌握課程之重點。
  • 加強培訓學生學習、表達及答題技巧,為未來學制改革及社會需求作出準備。
  • 培訓學生以廣闊之世界觀研習歷史,使學生通過本科對今日世界更了解。
  • 透過本科推行公民及德育發展;以及推動全球公民教育(發展教育),鼓勵思想交流及匯集,繼而推動社會改變,以塑造一個較合理和公正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 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精神。
  • 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及資源的分享。
  • 鼓勵同工多作進修及參加有關教學及個人發展之研討會。
  • 建立良好觀課文化,從而增添補益,提昇教與學效能。
  • 提昇學生公開試成績。
  • 協助初中學生,適應教育334之改革。